关于进一步深化体医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扬体发〔2021〕67号

2022-10-29 10:35:53      3625 浏览    作者:坐忘长生

信息公开发布:

各县(市、区)教体(文体旅)局、卫生健康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管理局,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科技新城社会事业局: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促进体医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49号)和《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意见》(苏体群〔202038号)要求,进一步深化我市体医融合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系列重要指示和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大健康”理念,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推进体育和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理、技术创新,构建完善体医融合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体系,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建设健康扬州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2022年,全市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初见成效,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体医在理念、政策、设施、组织、人才、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取得初步成效,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相关指标稳定达标。

2025年,全市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新提升,体医融合在健康扬州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凸显,扬州体医融合模式在全省产生典型示范作用,在全国健康和体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全市人民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2年达到29%2025年达到32%以上;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2022年达到42.5%2025年达到43.5%;《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城乡居民比例2022年达到93.3%2025年达到94%;人均预期寿命到2022年达到79岁左右,2025年达到80岁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各级体育系统和卫生健康系统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强化舆论宣传,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健康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新标准,组织健康、健身专家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开展科学健身宣讲、健康教育与健康服务,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家庭医生等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市人民的健康素养水平。积极普及“运动是良医”理念,宣传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促进作用,体育是促进身心健康最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运动治未病”的前端健康预防。广泛宣传科学健身,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项目、方法、运动伤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二)完善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印发《扬州市体医融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方案》、关于开展“全民健身益站”新建、改造提优工程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扬州市体医融合四级服务功能。建设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医融合四级服务机构。市级层面建成扬州市体育康复医院(加挂扬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牌子),首批创成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五家试点单位之一;县(市、区)体医融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积极争创省级运动促进健康中心;支持乡镇(街道)依托文体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单位,建设运动促进健康站;支持城乡社区依托全民健身指导站、文体活动室、体彩销售点、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单位,建设运动促进健康点;鼓励在体育健康主题公园里、健身步道旁、公共休闲空间中、全民健身路径边等建设“全民健身益站”、“全民健身指导站”。促进体质检测机构与体检机构融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开设运动医学门诊、建设康复科室。

(三)建设体医融合人才队伍。制定扬州市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健全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建设市体医融合专家库,鼓励各县(市、区)建立本级体医融合专家库。加强与省内体育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设立体医融合课题研究,建设实践实习基地,推动体医融合事业发展。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全面推广增设健康管理、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协同疾控部门共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每年培养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双证的人员500名以上。加大运动处方师培训力度,积极组织面向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等基层人员的运动健康干预培训。

(四)支持体医融合理论研究。将体医融合纳入市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重点研究课题,强化体医融合理论研究。鼓励市级体育名师工作室、健康促进和体育类社团组织等搭建平台,深入开展体医融合研究工作。成立扬州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扬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组织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工作。依托市体育康复医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推进体医融合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运动促进健康系列活动,征集志愿者开展早期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运动干预研究和服务。探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推动搭建扬州市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线上体医融合服务。通过收集和利用国民体质测试数据,分析城乡居民体质状况,按年度形成《扬州市国民体质状况分析报告》,为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五)加强竞技体育医疗保障。加大高水平运动医疗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建设水平较高的运动队医疗保障人才队伍。鼓励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俱乐部等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加强运动员损伤预防、伤病诊断、康复治疗、反兴奋剂等方面的合作。在各类体育竞赛中,抽调专业医务人员,组建医疗保障团队,做好医疗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医疗保障服务。

(六)发展体医融合服务产业。大力宣传健身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开展体医融合咨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枣林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李宁体育公园、昌建广场、星耀天地旅游购物中心3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发挥运动促健康的作用,推动项目主体增加康复疗养为特色的健身康体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鼓励曹甸镇体育用品产业基地、武坚镇体育装备集聚区、江苏省阿珂姆野营用品有限公司、扬州市康乐机械有限公司等省级体育产业基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个性化的新型健身健康设施、设备和产品。强化扬州市体育康复医院体育运动指导与运动康复医疗的作用,向社会提供优质康复医疗服务。

(七)提升体医融合服务水平。结合各类健身和健康主题日,积极推进健身健康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完善工间操制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立内部体育组织,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推动“上班族”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办好“体育文化进万家科学健身惠民行”、“健康扬州我行动-健康科普大巡演”等品牌活动,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增加科学健身、健康促进内容,培育有利于身体、心理、道德健康和社交良好的新型体育健康促进活动。大力推广健身气功、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项目,支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将体医融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群众身边的体医融合服务水平。支持社区提供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企事业单位做好职工健康管理,各地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及运动防控近视等服务,加强各类重点人群运动健康干预。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体育局和市卫生健康委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每年明确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各县(市、区)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委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将体医融合工作纳入年度重点任务,做好部署安排和落实检查。把全民健身作为健康支持性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健康城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以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二)完善政策保障。探索研究体医融合在场地、活动、组织、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快健全体医融合场所建设标准规范。积极落实体育、卫生健康扶持体医融合工作的相关经费,并通过政策予以支持。不断优化体育康复医院、体医融合服务中心、全民健身益站、全民健身指导站的体医融合服务职能,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三)拓宽投入渠道。各级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委要积极争取加大对体医融合的投入,扩大体医融合的扶持覆盖面。积极争取国省体育、卫健扶持资金,推动将体医融合纳入购买健身健康服务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体医融合服务的购买力度。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开办体医融合服务机构,提供体医融合服务。

(四)强化评估激励。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体医融合文化宣传、场地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品牌塑造、健身健康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扬州市体育局扬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729


0
Copyright © 2022-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北京圣智持明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