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仙学实修与丹道科学化的倡导者——陈撄宁

2019-12-03 14:21:05      4023 浏览    作者:admin

  陈撄宁,原名志祥、元善,字子修,后因喜爱《庄子 ‧大宗师》中提到的‘撄宁’意境,遂改名为撄宁。安徽省怀宁县人,生于光绪六年十二月(公元1881年),1969年逝世。陈撄宁自幼接受家庭私塾教育,十一岁已通读四书五经,才华过人。由于长年刻苦读书,使得身体虚弱,十五岁罹患童子痨(类似今天的肺结核),当时的医生都说无药可救,遂学医,并开始实践仙学修养法,身体状况逐渐好转。陈撄宁的仙学启蒙相当早,十岁读葛洪的《神仙传》,因此萌发学仙的念头,但父亲、长辈却禁止他翻阅道教、仙学的书籍,直到他生病之后才不再干涉,方可自由学道。除了研究中医学理、仙学修养之外,陈撄宁也大量汲取西方科学知识,后来虽然考上安徽省高等学堂,又因病休学,未能毕业。

  陈撄宁在二十八岁旧疾复发后,知道所学不足,遂在姊夫乔种珊的支持下,游历名山胜迹,四处寻访名僧,认为佛教的修养法偏重心性,对身体健康没有太大帮助,遂转而参学道门中人,但收获也不多。三十二岁时,陈撄宁下定决心自己看书研究,不仅费时三年在上海白云观通阅五千余卷的明代《正统道藏》,之后又花了三年遍读佛教《大藏经》,并参访佛教高僧。

  公元1916年,陈撄宁正式和吴彝珠结婚,定居上海,两人开设诊所,平日行医之余便研究仙学、养生,为人讲授修炼功法,也曾和朋友从事烧制外丹、起乩扶鸾等宗教活动。公元1922年至公元1932年,陈撄宁与妻子及道友郑鼎臣、黄邃之、谢素云、高尧夫等人,曾进行地元丹法的实验,后因战乱而停止。

  1933年7月1日,上海翼化堂善书局的老板张竹铭出资发行《扬善半月刊》,汪伯英担任编辑,陈撄宁为此撰写大量稿件,一反传统道教的保守、秘传作风,毫不保留地详细答覆读者来信,并将问题和信件公开发表,试图让社会大众都能认识仙学,直到1937年秋季才因战事被迫停刊,前后共发行99期。1939年1月发行的《仙道月报》延续《扬善半月刊》,至1941年8月再度停刊,前后共发行32期。陈撄宁除了在这两部期刊阐述仙学思想,1935年还曾为仙道初学者编辑出版《道学小丛书》、《女子道学小丛书》;1937年5月,张竹铭、汪伯英、许得德等人成立《丹道刻经会》,吴竹园担任会长,陈撄宁担任顾问;1938年5月,张竹铭创立的上海仙学院,由陈撄宁主讲,至1941年6月结束。在此期间,陈撄宁编辑撰写或讲学的内容,包含《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经诗注》、《悟真篇》、《周易参同契》等道书,《金丹三十论》、《口诀钩玄录》等仙学文字,专论外丹的《琴火重光》。

  对日抗战时期,陈撄宁大力提倡传统宗教和文化中的学术精粹,以此作为抵御外侮、振奋民心的重要武器。1942年,陈撄宁提出《复兴道教计画书》(1947年修订后由上海市道教会出版),试图振兴的不只是道教,更包含民族和国家。这类构想被学者称为‘仙道救国论’或‘道教文化救国论’。

  1953年,陈撄宁应学生胡海牙(公元1914年——公元2013年)的邀请,讲解中国医学、仙学,并正式迁居杭州,同年获浙江省政府聘任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陈撄宁先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后来被推选为会长。1961年,陈撄宁连同多位人士,推动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的成立。1962年8月,创办《道协会刊》,即日后的《中国道教》。早在1930年代,陈撄宁就感叹‘道教人才太少’,因此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虽然曾产生‘道教讲经坛’、‘道学研究院’的构想,但要等到1962年9月,正式成立‘道教徒进修班’才算实现。即便这些道教事业后来因文化大革命而宣告终止,却对日后中国道教学院、各地道教教育机构的成立产生深刻影响。

  公元1988年,中国道教协会搜集整理陈撄宁的遗稿、书信及诗词,出版《道教与养生》一书。陈撄宁的养生思想、针灸医药、仙学理论以及对太极拳的体悟、对丹道经典的阐述注解,大多由弟子胡海牙整理出版成《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仙学必读》、《仙学指南》、《仙学辑要》、《陈撄宁仙学精要》等书。

  台湾也有人提倡陈撄宁的仙学。1949年,不少修习仙道的人随着国民政府来台,其中包含陈撄宁在上海仙学院的学生袁介圭(公元1903年——公元1980年)。1963年,由真善美出版社社长宋今人出资,袁介圭担任顾问,其弟子许进忠担任编辑,印行《仙学》月刊;袁介圭、徐伯英、李乐俅、宋今人等,对《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加以选辑、整编,1978年出版《中华仙学》两册;1982年,许进忠等人成立仙道杂志社,《仙道》双月刊于同年创刊。这三种出版品,不论在名称或内容上,均承袭陈撄宁的仙学概念。此外,真善美出版社发行诸多道书、仙学读物,亦曾出版陈撄宁的作品。台湾逐渐兴起研究仙学的风潮,宋今人可与萧天石(公元1908年——公元1986年)并列为两大推手。

  陈撄宁曾于《扬善半月刊》叙述自己‘幼读儒书,二十岁学道,三十岁学佛,四十岁又学道’、‘正式的导师有五位:北派两位、南派一位、隐仙派一位、儒家一位,虽不能说专属于某一派,但论及全真龙门派,辈份则算是第十九代圆字派。’陈撄宁谈论佛法概念的文章,曾数度被佛教杂志《觉有情》刊登,可见他对佛教亦有深刻见解,于三教之间自由出入,不觉得有障碍。在清末民初以来崇尚科学、注重实证的理性氛围下,道教发展陷入困顿。陈撄宁一生的思想围绕在‘仙学’,主张‘仙道有别’、‘重研究,不重崇拜’,去除道教色彩的作法,反而使人们更容易接受道教的核心内容,避免成为被时人唾弃的迷信、旧思想。陈撄宁重视道教的学术研究和道教人才的培育,并大力提倡‘仙学’,广泛宣扬道教的养生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力。

追本溯源,陈撄宁所倡导的仙学,实际上正是源自左慈、葛洪一系的金丹学派。

明清时代的内丹学呈现勃兴之态,各种内丹学著作层出不穷,并与儒家、佛教的心性之学相融合,成为当时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之一,而民国时期陈撄宁仙学之创立,也正是迎合了内丹学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撄宁倡导的仙学秉承了道家传统的丹道实修精神而又有科学化阐释,具有着承前启后之作用。



0
Copyright © 2022-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北京圣智持明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